Post By:2025/6/27 15:29:26
舊社會婦女受歧視,訂婚、結(jié)婚,男方不送彩禮,女方自備嫁妝,逐漸養(yǎng)成男尊女卑的舊世俗。男女結(jié)婚自己無權(quán)選擇,全由父母之命、媒約之言而定,結(jié)婚年齡一般在男18歲、女16歲,個別的有十四五歲。所謂擇婚,只注重門當戶對,經(jīng)媒人撮和,雙方家長同意,再請算命先生,推算生辰八字,如無“沖克”之意,即擇黃道吉日、送媒諫、送日子可結(jié)婚。解放后,廢除了以前的“男尊女卑”婚姻由父母包辦的舊俗,男女平等,婚姻自主,青年男女自由戀愛,成了男女關(guān)系的主曲。即墨區(qū)的傳統(tǒng)結(jié)婚民俗講究很多,在這里只能簡單介紹一下。
1說親。新中國成立前,即墨民間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,即所謂“父母之命,媒之言”。媒人來往于兩家之間介紹情況,美言撮合。雙方認可后,便由男方出面,正式請媒人前往女方商定說親事宜。女家則在對方門第高低、品貌、彩禮是否豐富等方面進行選擇。事成之后,男家送媒人豬頭作為答謝。如果是女方向男方求親,則稱倒提媒。也有指腹為婚、娃娃親和童養(yǎng)媳等過早議婚的現(xiàn)象。在說親中還有換親、轉(zhuǎn)親等形式,即一家男女與另一家男女互換成親,或者三家男女輪轉(zhuǎn)結(jié)為夫妻,以各方都不收彩禮為條件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即墨青年男女大都婚姻自主,男女青年在學習、工作中建立感情后,經(jīng)介紹人象征性地“引線”,自由戀愛,父母同意,自主訂婚,辦理結(jié)婚證。
2訂婚。1949年前,即墨民間通常也將“訂婚”稱為“訂親”“傳啟”。有“傳小啟”和“傳大啟”之分!皞餍ⅰ,也稱作“換貼”“下媒柬”,是雙方初訂婚約的一種書面形式。這時男家要請人用紅紙將求親之意寫成小貼,貼式主要寫清男方的生辰八字,以及“敬求金諾”、“恭候金諾”之求親的字樣。女家接到“傳啟”后,即寫“允啟”,主要是女方的生辰八字,外加“謹遵臺命”“仰遵玉言”等表示同意結(jié)親的字樣!皞鞔髥ⅰ币卜Q作“傳柬”“換大貼”“龍鳳貼”等,是正式簽定婚約的一種形式!皞鞔髥ⅰ保ㄏ旅郊恚,男方要送“訂親禮”,富家送金銀首飾、綢緞衣料、銀元錢財。一般人家送布料,稱送“衣裳面”。大啟是正式婚書,相當于結(jié)婚證書,傳過大啟之后,表明婚約達成,已成姻眷,可以互送禮品。有些地方不分傳大啟和傳小啟,雙方通啟和允啟定下親來,有的甚至不用婚啟,只憑口頭一諾,即可決定,F(xiàn)在即墨各地仍有“訂親”習俗,但儀式已經(jīng)簡化。
3送日子。又稱“看日子”“迎日”“送好”“下娶貼”。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結(jié)婚的日期,請女方同意的一種形式。先由男家選定舉行婚禮的吉日,由媒人到女家去討取女方的屬相“八字”。女家則書之紅紙條,交與媒人帶回男家。男家據(jù)此請人擇定結(jié)婚的吉月吉日,謂之“看好”!翱春谩敝饕钦页觥靶屑拊隆奔樟汲胶汀跋捕Y神”所在的方位,還要算出迎親、送親之人在屬相上的忌諱。男方向女家送婚書的同時,還要向女方送聘禮,聘禮多是一定數(shù)量的餑餑、肉、魚等。添箱是女家親朋好友向結(jié)婚女子贈送的禮品。添箱物品與親朋的貧富、遠近、時代有關(guān)。望喜,男方送罷“日子”,喜主逐家逐戶向本族家人與親戚朋友口頭下達邀請參加婚宴通知。
4抬嫁妝、鋪房。結(jié)婚時,嫁妝由女方陪送(桌、櫥、箱等),被、褥雙方各準備一份。結(jié)婚頭一天,男方派人到女方家,將備好的嫁妝抬到男方家,擺設(shè)到新房,謂之“抬嫁妝”!颁伔俊敝饕前泊埠弯伌,鋪床一般是在婚禮前一天的晚上,由兒女雙全的嬸子和嫂子來鋪床疊被。習慣在床上放些大棗、花生、桂圓、栗子,或者讓小男孩在上面打個滾,以求早生貴子。
5迎娶。男方稱為“娶媳婦”“將媳婦”,女方稱“出門子”“出閣”“出嫁”。結(jié)婚的前一天,新郎家要召集親朋好友分配結(jié)婚當天的任務。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,親朋也都要到齊,為新娘“暖嫁”,或稱“暖轎”。這天晚上,新娘要向父母行“辭娘禮”,感謝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。結(jié)婚大喜之日,男方家貼喜對聯(lián)和喜字帖,喜字帖要貼在可視高出、門口、家里,大街上也要貼,逢井蓋垃圾桶還要貼上紅紙,圖個吉利。女方家也要貼喜字帖。新房張燈結(jié)彩,布置的絢爛奪目。明間正北要展掛宗譜,擺設(shè)香案、蠟燭及供品,以示不管官多高,不論喜多大,不管財多廣,不忘記宗族和孝道。院中正南,擺一張供桌,上有香案、蠟燭,后面擺有帶各種花的八個大喜餑餑,以示敬天,迎親回來后要在桌前拜天地。
早飯后,迎親的花轎即要起程。新郎換上新裝,多是身穿長袍馬褂,頭戴瓜皮帽或者大禮帽,胸前別一朵大紅花,坐進轎子。迎娶的轎子有兩乘,新郎乘坐的叫“官轎”,新郎坐的叫“花轎”。新郎進入女家后,女方要下餃子,新郎由送親客陪著邊吃邊談,等候新娘梳妝。新娘在上轎前要穿嫁衣,還要“開臉”和“上頭”。所謂“開臉”,就是用紅線把臉上的皺毛絞掉;“上頭”則是把發(fā)辮縮成髻,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婦轉(zhuǎn)變的標志。新娘由兩個“嫁人客”梳妝打扮,嫁衣要上下一身紅。時辰一到,由兄長抱上轎(也可由新郎抱上轎),女方須有兩個或四個“送客”送親到男家。待新娘在轎中坐穩(wěn)后,轎頭便喊號起轎,兩頂轎子同時抬起,娶親的隊伍就返回婆家,后面是兩面開道的大鑼、旗、傘等儀仗,接著是兩乘轎子,官轎在前,有粗樂隊伴奏;花轎在后,花轎兩邊由送親人扶持,俗稱“把轎竿”。娶親的隊伍,路上不能落轎,沿途要鳴鑼奏樂。
6拜天地,鬧洞房。花轎到了新郎家門口,新郎家要燃放鞭炮煙花,按規(guī)定方向落轎,先有婆婆娘出來“兜福”(把在新娘轎里事先準備好的斧頭用紅色包袱兜回家),新娘在“嫁人客”的攙扶下,隨新郎踏著紅氈進家。為踩黃道,要過火盆子(日子紅紅火火);要跨馬鞍(這天如犯“兇星”,不犯“兇星”不跨),進入大院“拜天地”。有司儀主持,先由喜主上香、磕頭,新郎新娘拜天地,拜父母,夫妻對拜,由德高望重的證婚人出場予其證婚,后進入洞房。在過房門口時由大伯(丈夫的親哥哥或本族中的同輩長兄)托一方糕漫過新郎新娘頭頂,謂之“頂高”(表示日子步步登高)。新郎新娘上炕時,要腳踏捶板石(謂之實心實意),上炕后,喝交杯酒(紅色的,亦稱“合巹酒”),吃和婚面(寬心面),吃完后,新娘按規(guī)定方向“坐時辰”,謂之“坐!薄白鴰ぁ薄4撕,眾人鬧洞房至夜間。洞房門口的簾子要用帶根的葫秸固定懸掛。窗外要掛桿稱,秤桿上有數(shù)不清的金星,謂之“金星高照”。新郎新娘要用糧食裝枕頭,示為“人以食為天”,不要忘記糧食,要勤奮勞動。
7喜酒宴!八涂汀币t毯,由舅和長者出陪,隆重招待,眾親朋分主次入席而坐。宴間,喜主、新郎新娘到席前拜客,給“送客”和親友敬酒,并有敬酒詞和酬酒詞。宴畢,“送客”到家和新娘的公婆見面,敘談家常,相互寒暄恭維,再設(shè)小宴招待。
8三日梳頭。這一天新媳婦要到兄嫂或其他家去吃飯(謂之梳頭)。回來時用紅包袱包著“魚花”,有專人接送。有的地方新媳婦這天要到婆家的祖墳祭祖,并在墳頭上壓紅紙,回家后要給自家長輩磕頭,長輩要拿磕頭錢。
9望四日。結(jié)婚第四天一般由小叔(丈夫的親弟弟或本族中的小弟)陪同夫妻一同回娘家。這天夫妻倆必須當日早歸,回來時新媳婦要挖小豆腐(也叫渣,以示發(fā)家)。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頓飯,稀飯里要放棗和栗子(意為早生貴子);用的筷子是新娘從娘家?guī)淼,一直用到送回四日;筷子要收藏好,備以后蓋新房鑲嵌在明間脊茵中間;吃的是從娘家?guī)Щ貋淼摹棒~花”和魚(隨身飯)。
建國后,特別是六十年代,廢除結(jié)婚坐花轎,實行婚姻自主,自由戀愛。有介紹人也要男女雙方相親(看人)同意,互探雙方家庭(定親驗家)擇日結(jié)婚。六十年代開始用自行車接送新娘;八十年代用轎車;九十年代用高級轎車,兩輛、四輛、六輛不等,個別的還外出旅游結(jié)婚。
新房的布置也因年代不同而變化差異很大。五十年代貼對聯(lián)、窗花、紙糊墻壁、紙糊葫秸仰棚,準備木箱、衣櫥、桌子、杌子等;六十年代加花瓶、半櫥、茶具;七十年代加鐘表、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收音機(謂之三轉(zhuǎn)一響)等;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開始新房裝修豪華,全新寫字臺、皮箱、沙發(fā)、彩電、電話、組和櫥、VCD或DVD、電風扇、冰箱、洗衣機、煤氣等等,可以說家用電器齊全,有的住進了樓房。現(xiàn)在即墨區(qū)結(jié)婚的儀式既保留了古老傳統(tǒng),又古樸又新穎;新郎新娘由交換手巾變?yōu)榻粨Q戒指,新娘佩戴三金,結(jié)婚全程錄像;男方親友在門口等候喜車,喜車一到燃放鞭炮和禮炮,中午再到大酒店宴請親友。